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花园路分院:40名“大白”织起疫情防护网
作者:drake | 分类:热点资讯 | 浏览:56 | 日期:2022年09月07日连夜出动开展核酸采样
8月27日,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市六院)实验室发现10:1混管检测呈阳性,溯源发现来自于医院黄码检测人群,医院新冠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落实“四早”措施。随着管控区域的划定,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花园路分院也陆续接到越来越多的中高风险区采样任务,面对“人少、事多、任务重”的局面,在南岸区卫生健康委的统筹安排下,各单位医护人员纷至而来。有兄弟医院医护人员,有民营医院医护人员,有辖区诊所的医护人员……加上医院为增援重点区域采样抽调的10余名骨干,一支40名“大白”组成的精锐力量,织起了花园路街道重点区域的疫情防护网,打响了核心区的扫楼攻坚战。
每天最愿意做、却最不敢做的事就是和女儿通话
8月27日晚上10点,在家休息的何丹接到参加连夜入户核酸采样的任务,被任命为两个高风险管理区域的卫生点长,带领7组扫楼小分队上门采样。与此同时,何丹的丈夫作为志愿者,从8月24日开始,就一直奋战在九龙坡区的封控区。“夫妻齐上阵”,她5岁的女儿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
医护人员日夜奋战
何丹每天送样本去实验室都会经过自家小区,但每次她都只能远远望着。“每天最愿意做,但最不敢做的事情就是和女儿视频通话,因为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和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何丹说,虽然疫情暂时隔离了亲情,但她相信女儿长大了之后能够理解,也能够体会爸爸妈妈工作的光荣。
与何丹一样,李洪琴虽然每天都从早忙到晚,身体仿佛累到失去知觉,但每晚一忙完回到大本营,就会和家里的小宝贝通视频,一天的劳累也就在视频通话中不知不觉消失。
穿着防护服一层楼一层楼地爬
8月27号晚,分属不同科室的邓龙玉、唐娇、余海燕、王雪菲4人接到电话,需在集合后赶到高风险管理区做核酸采样。“到达现场时,封条已拉好,警车灯不断闪着,心情还是有些忐忑。”来不及多想,她们便和已经开始工作的冉萧媛、胡媛媛、袁瑜等一起,提着试管和消毒液,兵分几路开始“扫楼”——挨家挨户采样,直到凌晨一点,扫楼小分队才结束工作。
扫楼小分队一层一层“扫楼”
每人每天120人次的采样,虽然听起来数量不大,但对小分队来说,却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她们负责的都是老旧楼梯房,需要不断地爬楼、下楼。在防护服的炙烤与羁绊下,她们没有了往日的矫健。“穿着防护服一层楼一层楼地爬,感觉整个身体像在热水中浸泡一样,有时感觉像热得快要中暑了。”
从早晨五点半起床,到晚上回来仍要准备第二天的物资,邓龙玉说每天的生活就像拍电影,“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但却觉得电影一般的生活有意义、有责任。”
孤独但潇洒的背影
9月3日中午13点48分,忙完上午工作,稍有空闲的王芳发了一条朋友圈:在机场发来的照片,孤独但潇洒的背影。配图是一名青年正走向登机口。
原来,王芳的儿子今年考上了昆明的一所大学,原本计划提前一周给儿子准备行李并约好送他一起去学校报到,但疫情来袭,作为花园路分院的负责人,王芳毫不犹豫地马上收拾换洗衣服住到科室同兄弟姐妹们一起并肩战斗,这一住就是10天,直到儿子登上飞机的那一刻也没能回家。
王芳隔着手机屏幕目送儿子启程赶赴大学报到
把所有人的心拧在一起我们就赢了
在花园路分院大本营,和王芳一样坚守的,还有护士长文化和其他一批工作人员。特别是负责街道排查出的重点居民的数据接收、核对、分类及样本整理、核对登记等工作的“总调度”曾晓娟、王兰、魏照玲三人。面对花园路街道11个社区排查出来的数据,“总调度”要挨个进行数据核对和分类,清理出密接、次密接及重点区域返渝人员名单,并对名单内的人员进行整合分组,规划出入户最佳路线,安排出配合车辆,再发放到入户采样工作人员手中。
“感觉这几天下来,眼睛度数都增加了,一看到屏幕就想吐。”面对滚雪球般的任务,曾晓娟说自己也曾情绪急躁,但事后一想,每个战友都在拼命投入,自己也就心情平和,又重新开始了连轴转。
有时候,留下是为了更好的前行。花园路分院已经快60岁的刘云、张清、熊慧群三位副主任医师组成留守医师队伍,在大本营负责采样物资的准备、分类、整理及消毒等后勤保障工作,以便让采样的同志能更好地前行。
留守大本营医护人员准备物资
齐心协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把所有人的心拧在一起,我们就赢了。”随着高中风险区域的调整,在各单位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南岸区近几天零新增的疫情保卫战初见成效,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文图/徐亚男)